生所謂立言是什么意思 韓愈傳文言文答案
翻譯:韓愈:答李翊書:六月二十六日,愈白。李生足下:生之書辭甚高,而其問何下而恭也,請求韓愈《答李翊書》原文,“將其至于古之立言者,則無望其速成,無誘于勢利”是 什么意思?文言文《答李翊書》的翻譯是什么?“根之茂者其實遂,膏之沃者其光曄”出自哪里?其意思是什么?“根之茂者其實遂,膏之沃者其光曄”是什么意思?
本文導(dǎo)航
韓愈傳文言文答案
韓愈《答李翊書》
原文
六月二十六日,愈白。李生足下:生之書辭甚高,而其問何下而恭也。能如是,誰不欲告生以其道?道德之歸也有日矣,況其外之文乎?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,焉足以知是且非邪?雖然,不可不為生言之。
生所謂“立言”者,是也;生所為者與所期者,甚似而幾矣。抑不知生之志: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?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?蘄勝于人而取子人,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!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,則無望其速成,無誘于勢利,養(yǎng)其根而俟其實,加其膏而希其光。根之茂者其實遂,膏之沃者其光曄。仁義之人,其言藹如也。
抑又有難者。愈之所為,不自知其至猶未也;雖然,學(xué)之二十余年矣。始者,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,非圣人之志不敢存。處若忘,行若遺,儼乎其若思,茫乎其若迷。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,惟陳言之務(wù)去,戛戛乎其難哉!其觀于人,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。如是者亦有年,猶不改。然后識古書之正偽,與雖正而不至焉者,昭昭然白黑分矣,而務(wù)去之,乃徐有得也。
譯文
六月二十六日,韓愈稟告。李翊足下:你的來信文辭很好,而且請教問題的態(tài)度多么謙虛恭敬。能象這樣,誰不想把那道理告訴你呢?道德的歸真為期不會久了,何況它的外在形式(文章)呢?不過我只是所謂“望見了孔子的門戶和圍墻但尚未登入堂室”的人,哪里能夠知道是對還是錯呢?雖然如此,還是不可不同你談?wù)勥@方面的道理。
你所說的“立言”這句話,是對的;你寫的文章以及希望達到的目的,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。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,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過別人而被人所取呢?還是希望達到“古之立言者”的境界呢?祈求自己的文章超過別人而被人取用,那你本來就超過了別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!如果期望達到“古之立言者”的境界,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,不能被世俗的勢利所誘惑,應(yīng)該培育果樹的根莖來等待它結(jié)果,多添燈油來盼望燈光明亮。根系發(fā)達的果樹,果實才會順利成熟,油脂多而好的油燈,火光才明亮。具有仁義之道的人,他的言語和和順順。
不過又有感到為難之處。我所寫的文章,自己也不知道它達到?jīng)]有達到“古之立言者”的境界;雖然如此,學(xué)習(xí)“古之立言者”已經(jīng)二十多年了。起初,不是夏、商、周三代和兩漢的書我不敢看,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銘記于心。坐著時仿佛忘記了什么,行走時仿佛丟失了什么,有時樣子莊重若有所思,有時模糊不清迷迷惑惑。當自己把心中的思想表達出來的時候,力求革除陳詞濫調(diào),戛戛然困難極了!文章被人看,我不在乎別人的非難譏笑。象這樣過了不少年頭,還是不改變自己的治學(xué)方法和處世態(tài)度。然后才能識別古書中是否與“圣人之志’相合以及雖然正確但尚未達到最高境界之處,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,并力求揚棄那些錯誤的和雖正確但不完善的東西,才慢慢地有所收獲。
http://bbs.zahuopu.com/archiver/tid-20687.html
答李端叔書全文
答李翊書
六月二十六日,愈白。李生足下:生之書辭甚高,而其問何下而恭也。能如是,誰不欲告生以其道?道德之歸也有日矣,況其外之文乎?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,焉足以知是且非邪?雖然,不可不為生言之。
生所謂“立言”者,是也;生所為者與所期者,甚似而幾矣。抑不知生之志: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?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?蘄勝于人而取子人,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!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,則無望其速成,無誘于勢利,養(yǎng)其根而俟其實,加其膏而希其光。根之茂者其實遂,膏之沃者其光曄。仁義之人,其言藹如也。
抑又有難者。愈之所為,不自知其至猶未也;雖然,學(xué)之二十余年矣。始者,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,非圣人之志不敢存。處若忘,行若遺,儼乎其若思,茫乎其若迷。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,惟陳言之務(wù)去,戛戛乎其難哉!其觀于人,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。如是者亦有年,猶不改。然后識古書之正偽,與雖正而不至焉者,昭昭然白黑分矣,而務(wù)去之,乃徐有得也。
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,汩汩然來矣。其觀于人也,笑之則以為喜,譽之則以為憂,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。如是者亦有年,然后浩乎其沛然矣。吾又懼其雜也,迎而距之,平心而察之,其皆醇也,然后肆焉。雖然,不可以不養(yǎng)也,行之乎仁義之途,游之乎詩書之源,無迷其途,無絕其源,終吾身而已矣。
氣,水也;言,浮物也。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。氣之與言猶是也,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。雖如是,其敢自謂幾于成乎?雖幾于成,其用于人也奚取焉?雖然,待用于人者,其肖于器邪?用與舍屬諸人。君子則不然。處心有道,行己有方,用則施諸人,舍則傳諸其徒,垂諸文而為后世法。如是者,其亦足樂乎?其無足樂也?
有志乎古者希矣,志乎古必遺乎今。吾誠樂而悲之。亟稱其人,所以勸之,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。問于愈者多矣,念生之言不志乎利,聊相為言之。愈白。
簡介
此文是唐德宗貞元十七年給李翊的復(fù)信,是一篇書信體論說文。文中圍繞“無望其速成,無誘于勢利”,敘述了自己治學(xué)為文的經(jīng)歷,提出了“氣盛言宜”(內(nèi)容決定形式)、“務(wù)去陳言”(致力于創(chuàng)新)的文學(xué)主張,表現(xiàn)了作者排擊世俗的勇氣和頑強進取的精神。
李翊,時為諸生,向韓愈求教,并望薦引。次年因韓愈推薦,考中進士。
譯文:
六月二十六日,韓愈白,李生足下:
你來信的文辭立意很高,而那提問的態(tài)度是多么謙卑和恭敬呀。能夠這樣,誰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訴你呢?儒家的仁義道德歸屬于你指日可待,何況乎表述道德的文呢?不過我只是所謂望見孔子的門墻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,怎么足以能辨別是或非呢?雖然如此,還是不能不跟你談?wù)勛约簩@個問題的看法:
你所說的要著書立說的看法,是正確的,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,很相似并很接近了。只是不知道你的“立言”之志,是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所取用呢,還是希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?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取用,那你本已勝過別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。如果期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,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夠很快實現(xiàn),不要被勢利所引誘,(要像)培養(yǎng)樹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,(像)給燈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。根長得旺盛果實就能預(yù)期成熟,燈油充足燈光就明亮,仁義之人,他的文辭必然和氣可親。
不過還是有困難之處,我所做到的,自己也不知道達到(古代立言者的境界)還是沒有?雖然如此,我學(xué)習(xí)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。開始的時候,不是夏商周三代西東兩漢的書就不敢看,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,靜處的時候像忘掉了什么,行走時好像遺失了什么,矜持的樣子像在思考,茫茫然像是著了迷。當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寫出的時候,一定把那些陳舊的言詞去掉,這是很艱難的呀!把文章拿給別人看時,不把別人的非難和譏笑放在心上。像這種情況也有不少年,我還是不改(自己的主張)。這樣之后才能識別古書(中道理)的真與假,以及那些雖然正確但還不夠完善的內(nèi)容,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,務(wù)必去除那些不正確和不完善的,這才慢慢有了心得。
當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寫出來的時候,文思就像泉水一樣涌流出來了。再拿這些文章給別人看時,非笑它我就高興,稱贊它我就擔憂,因為文章里還存有時人的意思和看法。象這樣又有些年,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蕩一樣(文思奔涌)了。我又擔心文章中還有雜而不純的地方,于是從相反方向?qū)ξ恼绿岢鲈戨y、挑剔,平心靜氣地考察它,直到辭義都純正了,然后才放手去寫。雖然如此,還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養(yǎng)。在仁義的道路上行進,在《詩》《書》的源泉里游弋,不要迷失道路,不要斷絕源頭,終我一生都這樣做而已。
道德,就像水;語言,就像浮在水上的東西;水勢大,那么凡是能漂浮的東西大小都能浮起來。道德和語言的關(guān)系也是這樣,道德充足,那么語言的短長與聲音的揚抑就都會適當。雖然這樣,難道就敢說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嗎!即使接近成功了,被人用時,別人能得到什么呢?盡管如此,等待被被人任用的人,大概就像器物(被用與否)吧?用或不用都屬于別人。君子就不這樣,思考問題本著仁義原則,自己行事有一定規(guī)范,被任用就在人們中推行道,不被用就把道傳給弟子,把道借文章流傳下去為后世效法。象這樣,是值得高興呢,還是不值得高興呢?
有志于學(xué)習(xí)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。有志學(xué)習(xí)古人的人,必為今人所棄,我實在為有志于古的人高興,也為他悲傷,我一再稱贊那些有志學(xué)習(xí)古人的人,只是為了勉勵他們,并非敢(隨意)表揚那些可以表揚、批評那些可以批評的人。向我問道人有很多了,想到你的意圖不在于功利,所以姑且對你講這些話。韓愈語。
韓愈生平
韓愈(768--824)唐代文學(xué)家、哲學(xué)家。字退之。河南河陽(今河南孟縣)人。郡望昌黎,世稱韓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稱韓吏部。謚號“文”,又稱韓文公。他三歲而孤,受兄嫂撫育,早年流離困頓,有讀書經(jīng)世之志。20歲赴長安考進士,三試不第。德宗貞元八年(792)登進士第,任節(jié)度推官,其后任監(jiān)察御史、陽山令等職。憲宗即位,為國子博士。后又歷官至太子右庶子。元和十二年(817),從裴度征討淮西吳元濟叛亂有功,升任刑部侍郎。元和十四年(819),憲宗迎佛骨入大內(nèi),他上表力諫,為此被貶為潮洲刺史。移袁州。不久回朝,歷官國子祭酒、吏部侍郎等顯職。卒于長安,韓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強統(tǒng)一,反對藩鎮(zhèn)割據(jù)。思想上尊儒排佛,以孔孟道統(tǒng)的繼承者自居。他反對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的駢偶文風(fēng),大力提倡古文,和柳宗元共同領(lǐng)導(dǎo)了中唐古文運動。韓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。蘇軾稱他“文起八代之衰”(《潮洲韓文公廟碑》)。韓愈的議論文內(nèi)容廣博,體裁不拘一格,如《原道》、《論佛骨表》、《師說》、《進學(xué)解》等,立意新穎,觀點鮮明,大膽坦率,戰(zhàn)斗性強。他的碑志文“隨事賦形,各肖其人”(《韓愈志》),創(chuàng)造性地把《左傳》、《史記》的傳記手法運用于碑志,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,使碑志這種歷來枯燥無味的文體增輝生色,其中有的作品已成為優(yōu)秀的傳記文學(xué),如《柳子厚墓志銘》等。《送孟東野序》、《送董邵南序》等贈序,手法多樣,使贈序發(fā)展成為一種富有文學(xué)性的實用性的文體?!洞鸫蘖⒅畷返葧鴨ⅲ蛉岁愒~,情真意切。韓文雄奇奔放,汪洋恣肆,“如長江大河,渾浩流轉(zhuǎn)”(蘇洵《上歐陽內(nèi)翰書》)。深于立意,巧于構(gòu)思,語言精練,富有創(chuàng)造性。其詩亦別開生面,勇于創(chuàng)新,工于長篇古風(fēng),采用散文辭賦的章法筆調(diào),氣勢雄渾,才力充沛,想象奇特,形成奇崛宏偉的獨特風(fēng)格,開創(chuàng)了李、杜之后的一個重要流派,糾正了大歷以來的平庸詩風(fēng)。代表作有《山石》、《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》等。七律《左遷藍關(guān)示侄孫湘》、七絕《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》,也是膾炙人口的名篇。但他過于追求新奇,不免流于險怪,強調(diào)“以文為詩”,又不免使詩變成“押韻之文”。有門人李漢所編《昌黎先生集》傳世。宋魏仲舉所輯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》40卷、《外集》10卷較完善。詩注以方世舉《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》、今人錢仲聯(lián)《韓昌黎詩系年集釋》較好。事跡見新、舊《唐書》本傳
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什么意思
“將其至于古之立言者,則無望其速成,無誘于勢利”的意思是:如果期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,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夠很快實現(xiàn),不要被勢利所引誘。出自韓愈《答李翊書》。
1、《答李翊書》原文節(jié)選
生所謂“立言”者,是也;生所為者與所期者,甚似而幾矣。抑不知生之志: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?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?蘄勝于人而取子人,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!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,則無望其速成,無誘于勢利,養(yǎng)其根而俟其實,加其膏而希其光。根之茂者其實遂,膏之沃者其光曄。仁義之人,其言藹如也。
2、譯文
你所說的要著書立說的看法,是正確的,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,很相似并很接近了。只是不知道你的“立言”之志,是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所取用呢,還是希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?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取用,那你本已勝過別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。如果期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,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夠很快實現(xiàn),不要被勢利所引誘,(要像)培養(yǎng)樹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,(像)給燈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。根長得旺盛果實就能預(yù)期成熟,燈油充足燈光就明亮,仁義之人,他的文辭必然和氣可親。
3、作者
韓愈(768年—824年12月25日),字退之。河南河陽(今河南省孟州市)人。自稱“郡望昌黎”,世稱“韓昌黎”、“昌黎先生”。唐代杰出的文學(xué)家、思想家、哲學(xué)家、政治家。
倚柱作書文言文翻譯
答 李 翊 書 作者:韓愈 ;
文 本譯 文 ; ;原 文文 本 ;
六月二十六日,韓愈稟告。李翊足下:你的來信文辭很好,而且請教問題的態(tài)度多么謙虛恭敬。能象這樣,誰不想把那道理告訴你呢?道德的歸真為期不會久了,何況它的外在形式(文章)呢?不過我只是所謂“望見了孔子的門戶和圍墻但尚未登入堂室”的人,哪里能夠知道是對還是錯呢?雖然如此,還是不可不同你談?wù)勥@方面的道理。
六月二十六日,愈白。李生足下:生之書辭甚高,而其問何下而恭也。能如是,誰不欲告生以其道?道德之歸也有日矣,況其外之文乎?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,焉足以知是且非邪?雖然,不可不為生言之。
你所說的“立言”這句話,是對的;你寫的文章以及希望達到的目的,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。然而不知道你的志向,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過別人而被人所取呢?還是希望達到“古之立言者”的境界呢?祈求自己的文章超過別人而被人取用,那你本來就超過了別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!如果期望達到“古之立言者”的境界,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,不能被世俗的勢利所誘惑,應(yīng)該培育果樹的根莖來等待它結(jié)果,多添燈油來盼望燈光明亮。根系發(fā)達的果樹,果實才會順利成熟,油脂多而好的油燈,火光才明亮。具有仁義之道的人,他的言語和和順順。
生所謂“立言”者,是也;生所為者與所期者,甚似而幾矣。抑不知生之志: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?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?蘄勝于人而取子人,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!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,則無望其速成,無誘于勢利,養(yǎng)其根而俟其實,加其膏而希其光。根之茂者其實遂,膏之沃者其光曄。仁義之人,其言藹如也。
不過又有感到為難之處。我所寫的文章,自己也不知道它達到?jīng)]有達到“古之立言者”的境界;雖然如此,學(xué)習(xí)“古之立言者”已經(jīng)二十多年了。起初,不是夏、商、周三代和兩漢的書我不敢看,不是圣人的思想我不敢銘記于心。坐著時仿佛忘記了什么,行走時仿佛丟失了什么,有時樣子莊重若有所思,有時模糊不清迷迷惑惑。當自己把心中的思想表達出來的時候,力求革除陳詞濫調(diào),戛戛然困難極了!文章被人看,我不在乎別人的非難譏笑。象這樣過了不少年頭,還是不改變自己的治學(xué)方法和處世態(tài)度。然后才能識別古書中是否與“圣人之志’相合以及雖然正確但尚未達到最高境界之處,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,并力求揚棄那些錯誤的和雖正確但不完善的東西,才慢慢地有所收獲。
抑又有難者。愈之所為,不自知其至猶未也;雖然,學(xué)之二十余年矣。始者,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,非圣人之志不敢存。處若忘,行若遺,儼乎其若思,茫乎其若迷。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,惟陳言之務(wù)去,戛戛乎其難哉!其觀于人,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。如是者亦有年,猶不改。然后識古書之正偽,與雖正而不至焉者,昭昭然白黑分矣,而務(wù)去之,乃徐有得也。
如南山之壽如松柏之茂什么意思
1、出處:出自唐? 韓愈《答李翊書》:“養(yǎng)其根而俟其實,加其膏而希其光。根之茂者其實遂,膏之 沃者其光曄?!?/p>
2、意思:有茂密的樹根,就會有豐碩的果實;有充足的燈油, 就會有明亮的燈光。比喻凡事從根基上 下工夫,自然會有顯著成效。
《答李翊書》是唐代文學(xué)家韓愈于唐貞元十七年(801年)創(chuàng)作的一篇書信體論說文。李翊曾向韓愈請教寫文章的技巧,韓愈寫了這篇文章作答。
文章比較系統(tǒng)地闡述了作者的文學(xué)觀,認為文章的思想內(nèi)容決定表現(xiàn)形式,所謂“氣盛則言宜”;同時結(jié)合自己的寫作實踐具體指出,寫好文章的基本條件是要不斷加強學(xué)習(xí)和修養(yǎng),無望其速成,不誘于勢利,樹立“立言”的志向,并且要注意修改,求新,“惟陳言之務(wù)去”。
韓愈(768~824),字退之,唐代文學(xué)家、哲學(xué)家、思想家,漢族,河南河陽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祖籍河南省鄧州市,世稱韓昌黎,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稱韓吏部,謚號“文”,又稱韓文公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
擴展資料《答李翊書》寫于唐德宗貞元十七年(801年)。韓愈自貞元八年(792年)考取進士后,未能經(jīng)由吏部考度步入仕途,胸懷用世之志而無所施展,頗不得意,但以儒道和“古文”自負的志向并未衰減。李翊,貞元十八年(802年)進士及第,曾跟韓愈學(xué)習(xí)古文。這是韓愈寫給李翊的一封書信,寫此書信時韓愈三十四歲,在長安。
《答李翊書》在寫作上頗有特色,首先是其文氣的變化流轉(zhuǎn)與內(nèi)容情相切合。
文章充滿了對自己主張的強烈自信和不為流俗所動的氣魄,讀之令人振奮,但是,文中言及“志乎古必遺乎今”時,不能不嘆恨感慨;所述學(xué)為古文的過程,有如臨深履薄;對李生竭誠相告,而不可有居高臨下之勢。凡此種的內(nèi)容方面的因素,使得文勢又起伏多變。
而其語言形式亦與之相應(yīng)。如第二段先以參差如口語且雜以問句的形式表達委婉、商量的語氣,而后面的”無望其速成“等句則采用整齊排偶的句式,再加以“仁義之人,基信藹如”的有力一結(jié),顯得凝練鏗鏘,精光煥發(fā),充分顯示其斬釘截鐵的態(tài)度,很好地突出了中心。
第四段“君子則不然”以下數(shù)句則以較整齊而對比的句式表示其堅定的態(tài)度。
文中轉(zhuǎn)折連詞“抑”“雖然”用得較多,但具有語氣的往復(fù)回旋之感。此文雖純是論說而語言頗為形象。如以“養(yǎng)其根”“加其膏”比喻作文當求根本,以水與物比喻氣與言,都新鮮而生動,又如以“處若忘”等句描寫若思,使讀者恍如目擊其狀。
全文針線綿密而不露痕跡。如第一段自稱“焉足以知是且非”,第四段說不敢“自謂幾于成”都表明了為古文之難,第三段更以一個“難”字貫穿,而這又都是為了說明寫作古文是終生事業(yè),“無望其速成”的道理。
又如果第四段“志乎古”“不志乎利”“用于人也奚取”分別與第二段“蘄至于古之立言者”“無誘于勢利”“取于人”相照應(yīng),且都自然而然,絕無重復(fù)之感。
參考資料:答李翊書-百度百科
德炳韶光熾恩沾雨露濃什么意思
有茂密的樹根,就會有豐碩的果實;有充足的燈油,就會有明亮的燈光。比喻凡事從根基上 下工夫,自然會有顯著成效。遂:稱心如意;使得到滿足 ; 曄:光明燦爛,閃光的樣子。唐 韓愈 《答李翊書》
《答李翊書》是韓愈的一篇著名的文論,闡述了韓愈倡導(dǎo)文章復(fù)古的基本宗旨。韓愈通過“根茂”則“實遂”,“膏沃”則“光曄”的生動比喻,說明道德是文章的源泉。韓愈認為,道德修養(yǎng)對寫文章的人很重要,須是仁義之人,文章才寫得好。
擴展資料:《答李翊書》賞析
韓愈認為有較高的道德修養(yǎng)是為文的前提。他在《答李翊書》的開頭說:“生之書辭甚高,而其問何下而恭也!能如是,誰不欲告生以其道?道德之歸有日矣,況其外文乎?”由此可見,他認為德是文章的內(nèi)核,文是德之載體,或者說是外在的表現(xiàn)形式。
這和他所一貫倡導(dǎo)的“文以載道”說是相一致的。如,他在《爭臣論》一文中說:“君子居其位,則思死其官;未得位,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。我將以明道也,非以為直而加人也?!痹凇洞鹄钚悴艜分姓f:“愈之所志于古者,不惟其辭之好,好其道焉耳?!?/p>
那么,“道”和“文”怎樣能相促相長,達到較高的水準呢?他在《答李翊書》的第二段形象的論述了這個問題,他說:“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,則無望其速成,無誘于勢利,養(yǎng)其根而竢其食,加其膏而希其光。根之茂者其實遂,膏之沃者其光曄,仁義之人,其言藹如也?!?/p>
要寫好文章,不要只是想去尋找一盒能讓東施變西施的外用美麗霜,不要被狹隘的功利所驅(qū)譴,而要像為樹養(yǎng)根,給燈加油那樣,去加強道德修養(yǎng),有了教高的道德水準,詩之樹、文之燈才根深葉茂、光焰萬丈!
有了較高的道德修養(yǎng),就有了經(jīng)濟蒼生的使命感,就有了憫難憐弱的同情心,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,遇不平則鳴,有憤激則書,敢于為民請命,敢于為一切正義和真理搖旗吶喊、奔走呼號。金銀財色不能動其心,酷刑利刃不能鉗其口。
想不說話是多么難的一件事呀,何需挖空心思、搜腸刮肚、冥搜虛飾以敷綴其文呢?
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。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由尚恩教育網(wǎng)發(fā)布,如需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。